太原画院 (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画院首页 | 画院概况 | 画院新闻 | 画院画家 | 机构领导 | 藏品展示 | 艺术研究 | 艺术展览 | 联系我们
  • 济公
  • 王卫东 作品
  • 1
  • 2

        心游万仞 气贯长虹——著名山水画家张培林画作赏析

          被誉为北派当代山水画代表画家的张培林,生于太行山守于太行山,雄浑悲壮、顽强剽悍的太行精神自然充盈在他的血液里。他无视成法,毫不遮掩做作,将所经所历所思所想,通过转换,在宣纸上抒写着豪放人生。他强化黑色,用自己的勾皴,将他独有的悲剧英雄主义色彩力显隔柔取刚,回逆大美。有理论家指出,真正的北派作品通过渐悟忠实地记录了人生轨迹,无法复制与模仿。

            1985年,历经磨难的张培林,以49岁的“高龄”入北京画院,投王文芳门下研修绘事。此间热衷观赏经典舞台艺术,苦读中西美学史;1989年,在太原举办画展,省各大媒体均有大篇幅专题报道;同年被聘为山西画院特邀画师;1990年,在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著名理论家孙克赞叹:好久不见这样的画了;《天际有坦途》《人间烟火》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鸦鸣远去》被北京画院收藏;1990年至1992年,相继在《美术》《中国画》《迎春花》《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报刊媒体专题介绍,1992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介绍;1992年至1997年,潜心创作了《黑色诱惑》《久违的红色》系列作品多幅,此间多数作品及评论散见于各报刊之上,并成为群众文化研究员,1997年,《册上小展》于北京展示;1998年至1999年间,相继在洛阳、郑州、天津举办巡展;1999年,10幅作品参加王文芳师生展;2002年,诞生了《迟到的金色》系列;2004年,《张培林山水画艺术》画集出版发行;2005年,在京举办《张培林与北派山水》展及研讨会,邵大箴、张仁芝、李小可等多位著名理论家与画家到会并做了中肯的评析,当年被中国山水画研究院聘为研究员;2006年,《中国画》《国画家》《美术报》均以北派当代山水画代表画家为主题专题介绍;2007年,个展《太行承担悲壮——张培林与北派山水》在省城太原举办,并应邀同题在山西美术学院展出并作讲座《我与北派》;2008年,《中国画精英——张培林》出版发行;2009年,被聘为山西大学客座教授;近作入编《当代山西中国画画家作品集·张培林》。

            从奶奶那里隔代继承过来的艺术天赋让幼时的张培林在饥饿中也不曾号啕过,却常被柴火和松灯熏黑的墙壁所诱惑,用白粉块在上面东涂西抹成了张培林特殊的喜爱。因而,黑底白线,清晰鲜活,诗意的墙壁成了张培林初时渲染艺术的天地,小学未毕业张培林就被选送到省艺术干部学校学习。在艺校,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张培林的艺术天分被整个地挖掘了。他的美术课更是“独领风骚”,轻而易举可将“三反五反”的典型事例绘制成连环画,就连情窦初开的感觉也能用图画向对方表达。力群校长以骄傲的口气给大家讲:我们学校培养了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小画家。从此,壮志深藏心底。那时,张培林15岁。先后在和顺县宣教馆(后改为文化馆)、公安局工作,因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又回到了适宜自己发展的文化馆。21岁时,张培林带着纤弱的身体,到农村接受广阔天地的“考验”。20年后,张培林重返工作岗位。1985年春,49岁的张培林拜王文芳为师,与全国各地年轻的学子一起开始了求学生涯。对太行山的热恋让张培林放弃了留京发展和到上级画院当专业画家的机会,掷下了“我从山里来,还回山里去”的铮铮誓言,一头又扎于大山里,苦苦地在艺术的大海中恣意汪洋。这些年来,张培林选择了奔走于家乡-省城-北京之间,在太行山里汲取艺术的养分,到都市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行色匆匆的张培林称他这是“盲流”画家生涯。在太原,一个双肩的背包,放在画室的门口,张培林说昨天还在北京,明天就要回和顺了。张培林戏说他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和梵高有些相似。固执的张培林认为,真正的艺术不需要炒作,因此,他全神贯注地在艺苑跋涉,谢绝了很多共同交流共同探讨的机会,因而,也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孤傲又怯懦,自信又落寞,优柔寡断又豪情满怀,卓有成就又不合时宜。他摘取艺术成果的同时又忽略许多身份的标签,在艺术的王国里,他默默地忍受着孤寂和清寒,“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咸页颔亦何伤。”

            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欣赏过张培林的画作,一时间有些恍惚,先生瘦小木讷,不善言辞,他的作品却气势磅礴,夺人魂魄。那霸道的笔墨,几何形的图式,和由此显露出压抑中的不屈,原来先生的“大我”都在苦心经营的笔墨中得以酣畅淋漓地展示。张培林所表现的物象都是太行山,别无他物。但观其画作,无一雷同。他对太行山的一山一石、一沟一壑,以至岗、峦、峰、岭、岚、岫、崖、谷、溪、涧、路、径、村、舍、潭、泽、烟、云、草、木……都有一种既不同于山外艺术家又不同于太行山民的独特视觉感悟。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宗师各有特点: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历来被称为“三家三水”。他们都各具个性而自成一体,而三家又都来源于鼻祖荆浩,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兀巨壑以及刀削斧劈般的崖体,他们共同的特色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流派。北派山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慎用彩,多用黑,发展了中国画尚黑的传统,谱写出黑色文化的现代新篇。黄宾虹以黑开发了“夜山”的视觉语言,张仃阐述说“白为万色之母,黑为万色之王”,李可染以黑开拓了“逆光”视学语言。张培林的作品在传统中做了大量持续的研究,画作中的“黑色太行意象”取险奇的视角,风格绵密浓重,凄厉霸悍。他依据北派山水在历史文化中的艺术地位而将其不断延伸、拓展,将自己植根于北方土壤的山水情结中,将那些山川世界的雄峻、苍秀、壮美投注在心灵的深处,画作多选取太行山的局部,赋予人性化的刻画,以动情的笔墨、幻妙的音符呈现太行的雄浑与粗犷。

            张培林融入一种兼带有叙事性特征的雄壮之美,在黑白虚实之间,在“似与非似”中取其神韵、得其意趣,将对于自然风景的理解纳入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出的作品绝非一般意义上模山范水,张培林说这些作品距离自然远了点,但离自己的心比较近。张培林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画作多以系列来冠名,系列中又以阿拉伯数字的编号来区分,画面上没有题跋落款和印章,选择的也多是超满构图。那横亘于整个画面的形态各异的太行山,就连明月也仅置于画面底部,那气势恢弘、吞吐大荒的大山,从远古走来,仿佛宇宙间造物主演奏的一首气贯长虹、悲壮高亢的交响乐章,让人于压抑于辗转之间产生一种向上的欲望、一种奋发的力量。他的笔墨中饱含了岁月的沧桑、时光的荏苒,却不曾浸染一丝风花雪月与人间烟火。沉浸于张培林的山水画中,能够感受到作品流露着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气”,它穿越时空,直抵心灵。每每走进他的意境,即使消遁了人的痕迹,仍然能够感受到心灵的参与和精神的存在。他赋予山水物象生命的庄重与肃穆,也赋予其力量与气魄。《太行印象》115中,作者用凝重艰涩和晶石味的笔法,极富力度,用云缠雾绕的连绵的群山烘托出一块如刀刻刃勒的巨石,似屈原的《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环绕着巨石的是那向上的灵光,衬映出一种昂扬的不屈的精神。巨石无疑承载着千年的沧桑和风雨,见证着历史的兴衰更替,闪烁着一个民族的奋发与强盛的希望之光。《天际有坦途》60中,画面的两边都是工写结合“顶天立地”的大山,中间是淡墨描摹的错落的群山绵绵延延直到无限,在这些雄浑的山峰之间,一条小径蜿蜒向上,像一束灵光,像一条玉带。其笔法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墨法丰厚苍茫、气韵充溢,显示出浑厚、凝重、豪壮等特点。《人间烟火》59中,张培林熟练地运用属于他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把抽象朦胧的群山表现得惊心动魄,高亢激昂,在大山的环抱中,毫无章法地镶嵌进了透射出光亮的窑洞和房屋,用明暗对比的黑白灰墨色,在最高远的峰顶和房屋周围,让强劲的光明尽情地闪烁,这是人类文明的火花在辉耀,照亮的是远古洪荒时期人类与大自然不屈的抗争。145中,大山纠结着扭曲着交错着融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大山交响乐,似隐似现的小路是乐章里的一个音符,上方起伏的山的躯体与天际接壤,断层似凝固的诗行。233中,壁立千仞的大山高出了画面之外,两座对峙着的山峰形成了缝隙般的一线天,一轮皓月缓缓地从山的底部很艰难地往上升,就像一条时光之河,在山的石罅里流淌。这幅画里揉进了深红色彩,让山里的月更显得皎洁,月下的山更显得沧桑。52中,一座傲然屹立在山峰之间的物象化的模棱两可的碑,像人类历史的纪念碑,下部好似洞开了一扇智慧的门,又像洞穿世事的眼,显得幽深旷远。《谧谧灰调》105中,一个不大的牌楼置于画面的中间,两边是两棵非寻常意义的树,就像两军对峙时的剑拔弩张,有远山在灰色苍茫的背景里起伏不断,脚下的草则如泣如诉,峥峥然似古战场,“旌蔽日兮敌若云,凌余阵兮躐余行。”104中,山巍峨地伸向天空深处,一株好似成精成仙的树挑着一只古老的钟,屹立在一座古庙前,娓娓道来,好似在诉说着一段哀伤凄婉意韵悠远的故事。《倔犟闪烁》164中,四围狰狞凌厉的山环围成一个空白的圆,像一口深井,斑驳的小路崎崎岖岖,伸向月亮的深处。原来那是先生心中的理想境界。《戏闹五彩》484中,四围不尽山,一望无尽水,峰峦如聚,好似波涛汹涌澎湃,又似猛兽肆虐,还似狂风怒号,场面蔚为大观,撼人心魄。有窑洞在画面中放射着暖暖的色调,有金色的彩带萦绕于画面的顶部,让人于震惊之余又生出无限的希冀。美术评论家刘骁纯说:“那世界犹如举着火把在溶洞中看到的雄岩鬼石;莫名其妙的白光时而托出点点人迹,进而又若隐若现地隐入幽冥;险绝雄奇的山石或若壁垒铁嶂,或若虎踞龙盘,或如泣如诉,或如奔如呼,或结团如铸,或散射如喷。这不是在展现自然之身,而是展现一种在苦难中倔强奋争的精神气概。他的太行魂指向民族文化精神,并指向永恒。”

            《有金色的风景》是山西画院推荐并出版的一本画集,这本薄薄的画册显示着先生厚重的底蕴,是近年的力作。张培林一改往日的“黑色太行意象”,把色彩融入作品中,辗转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山水亦幻亦真,幽深奇瑰,上摩苍穹,屹然万仞,在金色、朱色的光芒里,展示其一派追风逐日的奋进情怀,很好地印证了石涛“法自我立”的名言。读他的画,你感知到的是山的呼唤、风的呼啸、气的升腾、火的燃烧、光焰的喷射、生命张力的高扬。仿佛雄关大笔不足以壮其骨,原色重染不足以现其情,衡破那纸的边沿也不足以张其力。张培林深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理,于是,那些雄壮奇美的画面,以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扑面而来,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坚守着自己的绘画语言,呈现出一种目极八荒、气贯长虹的大景观。

            太原画院院长董智敏评论说:“张培林对太行山母题的开掘,实际上是对自己心象的开掘。他不像其他画家那样着意去经营笔墨、画面,他实际上是在表述生命的一种体验,这种精神体验暗合着中国人对宇宙精神、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是风景画。张培林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在画面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了西画式的探索,确实有自己的特点,他所用的一切手段不仅仅是描摹山的形状,他画的是山的精神、山的生命、山的灵魂。他与山在对话,精神性的表现很强烈,他坚持不懈很清苦的艰难的探索过程实际上就是他的心路历程,他的完整性也表现在他的自主性上,如何继承传统,对传统如何走向现实,走向内心,对我们有很多启示。民族文化主题性是他的立身之本。”

            在绵延起伏的太行山上,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表达着张培林对太行山的痴迷,对绘画艺术的执着。张培林是专攻太行的画家,太行山,这座古老的山脉,留下了张培林多少苦苦思索的踪迹,凝聚着张培林多少心血,是他心中神圣的艺术圣殿。

            大山哺育了张培林,张培林也把自己火热的情怀和不朽的艺术生命都献给了大山,从而为北派山水的振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辉煌。

      More 画院新闻
      ·太原画家赠画寄情
      ·山西省工笔画协会换届达共识:
      ·山西煤炭职工“喜迎百年奥运 再铸煤炭辉煌”书法美术摄影展览...
      ·太原市画院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能
      ·太原画院画家裴文奎在临汾举办个人画展
      ·关于第十一届山西省“杏花奖”优秀美术作品评奖结果的通知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记太原画院离休干部王大斌
      ·《"戊戌六君子" 之一 杨深秀 》 太原画院 王建华
      ·五台山书画院成立20周年全国书画邀请展开展
      ·“艺道同行”——甘肃画院作品展在太原画院举办
      More 画院画家
       
      孟旭耀
       
      王爱忠
      孟旭耀 王爱忠 侯琪  
      More 藏品展示
      孟旭耀作品山水
      孟旭耀写意人物
      早晨的阳光
      唐人诗意图
        画院首页
        画院概况
        画院新闻
        画院画家
        机构领导
        藏品展示
        艺术研究
        艺术展览
        联系我们
      • 电话: 0351-7241176 邮箱: QQ :
      •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老军营小区太原画院
      Processed in 0.638(s)   36 queries
      update:
      memory 8.775(mb)